战国时期有哪几国
战国时期的七大国有秦国、楚国、齐国、燕国、赵国、魏国、韩国。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使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,各国之间互相攻伐,战争不断。 三家分晋后,赵国、魏国、韩国跻身强国之列,又有田氏代齐,从此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。
春秋早期,各诸侯国间互相征伐,战争不断,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,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。到了春秋中后期,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质农具的应用,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,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,贵族势力强大起来,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,由此有了“三家分晋”的局面。
公元前403年,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、赵、魏三家列为诸侯,由此战国七雄的局面正式形成。各家的兼并战争使得诸侯数量变少,胜出者疆域变大,人口变多,财富也更加集中,这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、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,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的首要考量目标。
在战国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,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。商业和交通的发展相互促进,水利工程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和经济发展,而且造福后世。在文化和思想学术上,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,辩家鹊起,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,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。
战国时,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、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。相,又称相邦、宰相,是百官之长。将,又称将军,是武官之长。秦国于武王二年(前309)开始设丞相一职,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,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,到秦昭王时才设将军。楚国一直以令尹为最高官职,柱国或上柱国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。各国次一级的武官为尉,或称国尉、都尉。国君的秘书称御史,并有监察之任。郡县的设置更为普遍,逐渐形成以郡统县的格局。原来,官吏世袭,各有封地。战国中期开始,国君对各级官吏改为给以一定粮食作为俸禄,或赏给黄金、钱币。同时形成玺符制度,任免官吏以玺为凭,调动军队以兵符为据。从而将一切权力集中于国君之手。县以下,有乡、里、聚的组织。乡有三老、廷掾,里有里正。聚是村落,其下有伍、什的编制,五家为一伍,有伍长,十家为一什,有什长。
下一篇:哪些人不适合吃逍遥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