贪嗔痴是什么意思
什么是贪嗔痴?
说一下贪、嗔、痴的含义: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,即六欲(色欲、声欲、香欲、味欲、触欲、法欲),它缘起于六识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。
不贪就是无求无欲,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和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的条件。
嗔是指不平心,即七情(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),它缘起于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而成的第七识——思维意识。不嗔就是平等心,不嗔是第七识转为平等智的条件。
痴是指妄动分别心,_它缘起于无明,也就是第八识——阿赖识。不痴就是清静心,不痴是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的条件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“八识转四智”。这就是佛学上的不贪、不嗔、不痴,即无欲心、平等心、清静心。你可能有疑问,
没有七情六欲我们怎磨修行?佛告诉我们:要随缘随愿舍施你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。能给他乐之心,名之为慈;能拔他苦之心,名之为悲;庆他得乐之心,名之为喜;于外物不著之心,名之为舍。
怎么戒除贪嗔痴?
想戒掉贪嗔痴,首先要能观察到贪嗔痴,如果不能观察到贪嗔痴则不能降服尘劳,譬如有贼侵略国土,要先知贼之所在,然后降服!若能观察到贪嗔痴,则可去除,若烦恼粗重,不知不觉,不能观察到贪嗔痴,则不能降服尘劳。拿什么戒掉呢?
若贪心起时,正知贪心起,贪心灭时,正知贪心灭。嗔心起时,正知嗔心起,嗔心灭时,正知嗔心灭。痴心起时,正知痴心起,嗔心灭时,正知嗔心灭。什么是正知呢?正在当下而知,而不是进行回忆而知。具体的修法,可参看南传“元亨寺版”《大念处经》。
对治法可以对治粗重的烦恼,般若可以去除微细的烦恼!
所谓对治法,即是用布施去贪、用慈悲制嗔、用智慧观察去痴,多修学慈悲六波罗蜜门则可戒掉贪嗔痴。
然里面以智慧为根本,若无智慧,便不能有法对治,何谓智慧,一切烦恼,皆是因缘所有,其性本空,性不真实,在如幻如化的不真实的空性中,何来贪?何来嗔?何来痴?又观此空性,原本不生,今也无灭,因见不生灭故,心成于忍,于一切尘劳,不取不舍,虽做无量善法,因见空性故,心不染着,虽见无量恶行,因见性空故,心不憎恨,烦恼之中,心得自在,此智慧实为趣究竟之路,能生无量善法、功德之利,近涅槃安忍大城。
扩展资料:
佛曰: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”。”戒、定、慧“ 即是对治 ”贪、嗔(chen-)、痴“ 的方法。
戒,是指一种有道德的、有规范的、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,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;
定,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;凡事先自省,向内求;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;
慧,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,有了透彻、圆融的了知,从而脱离愚痴;不再惘于事理,迷于因果;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,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,心无挂碍,无有恐怖。
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:
持戒除贪,戒能生定,定力深厚,贪心不起,定力更进,断灭嗔心,智慧显露,愚痴障除,正见正行,净化身心,因次第修,证果不远,解脱根本烦恼,能度一切苦厄;此法真实不虚,唯信之者自证。
作于春秋时期的《礼记·大学篇》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,可知“其来有自”:
“知止而后有定;定而后能静;静而后能安;安而后能虑;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“物格而后智生,智生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一是皆以修身为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