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以载道是谁提出的
"文以载道"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《通书·文辞》:"文所以载道也。轮辕饰而人弗庸,徒饰也,况虚车乎。"
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。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"文以贯道"发展,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。"文以载道"的意思是说"文"像车,"道"像车上所载之货物,通过车的运载,可以达到目的地。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"道"的手段和工具。
文以载道介绍
“文以载道”被广泛理解成“文章是用来表达传播正义道德的”。这个说法不错,但是并不是原意。这句话的关键是“文”与“道”。“文”最初是指独体字(合体字叫“字”),后来引申泛指文字,也引申为文辞、文章、文化、文明、知识等含义。“道”的本意是在交叉路口指引路向,引申为道路、路线、线型、指引等,再引申指规律、法则、道律、方法,进一步引申为方式、程式、范式、道论、原理、理论、思想、文化、思想道论、指导思想、知识体系、思想品德等。而所有这些都是由“脑心”思惟产生的“心忞”即广义思想文化。“文以载道”的本意是:语言文字是用来表达传播正义的思想道论的。后来“文以载道”引申为文章是用来表达传播思想文化的。按照现代学术文化精细分化的情况,好像“文以载道”只适合当地的学术文章与应用类文章领域。但实际上,艺术文章大多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两大基本要素,而思想性的内容就是文章的“道”,何况艺术方式也是道。即使是纯粹表达没有思想倾向色彩的意境、事件、景物的纯粹艺术文章,其表达的意境、景物、事件,也是表达创作者的对意境、景物、事件的非倾向性思想的,这样说一种“道”,表达纯艺术的方法雅一种艺术之道。所以, 文字表达心道是“文以载道”最广义的表达。
文以载道体现的教学原则
“文以载道”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。“文以载道”出自于宋·周敦颐《通书·文辞》:“文所以载道也。轮辕饰而人弗庸,徒饰也,况虚车乎。”
“文以载道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,人们将其作为工具论文学观进行批判。随着时代发展和外国文学的引入,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,“文以载道”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拓展,“文”作为“文本”这一载体,具有载道,载情,载智的作用。而“道”则更宽泛地指向思想,情感和艺术之道,这一新的概念理解,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,对阅读和体悟文本的内隐价值提出了全新的视角。
“文以载道”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,是对文学作品中“文”与“道”关系的一种概括。最初的说法是“文以明道”。文以明道的思想在《荀子》中已初见端倪,在其《解蔽》、《儒效》、《正名》等篇中,荀子把“道”看做客观事物的规律,又把儒家的“圣人”看做客观规律的体现者,总理天地万物的枢纽。因此,要求文以明“道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