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末倒置是什么意思
本末倒置(本:树根。末:树梢)比喻颠倒了事物的轻重主次。在句中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。
成语出处
宋·朱熹《答吕伯恭》:“昨所献疑;本末倒置之病,明者已先悟其失。”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“本末倒置”。
朱熹
朱熹(1130年10月18日-1200年4月23日),字元晦,又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。祖籍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省尤溪县)。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。
朱熹著述甚多,有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《太极图说解》《通书解说》《周易读本》《楚辞集注》,后人辑有《朱子大全》《朱子集语象》等。其中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。
文学成就
代表作有《菩萨蛮》(一)、《水调歌头》(一)、《南乡子》《忆秦娥》(二)等。其中以《菩萨蛮》(一)最有特色,该词运用回文,每两句互为颠倒,八句共四对,十分自然和谐,毫不牵强,而且颇有意境,构思之精巧极矣,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。其词结有《晦庵词》。
除词外,还善作诗,《春日》和《观书有感》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。朱熹是刘子翚学生,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。也许由于父、师的影响,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,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。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,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,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,免得停滞和僵化。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。一旦水到渠成,自然表里澄澈,无拘无束,自由自在。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,即具有启发性,也并不缺乏诗味,所以陈衍评为“寓物说理而不腐”。
书法成就
朱熹也善书法,名重一时。明陶宗仪《书史会要》云:“朱子继续道统、优入圣域,而于翰墨亦工。善行草,尤善大字,下笔即沉着典雅,虽片缣寸楮,人争珍秘。”
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、刘勉之、胡审习字,尝学曹孟德书,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,一生临池不辍,书法笔墨雄赡,超逸绝伦。自古以来,传世墨迹,虽是断简残编,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。又因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已成为中国官方哲学,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,而且还远播海外,产生巨大的影响。他思想学说的盛名,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。朱熹善行、草,尤善大字,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,大字墨迹很少。
成语故事
公元前266年,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,他的儿子太子丹即位为赵孝成王。由于孝成王还年轻,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。
赵威后是一个贤明而有见识的女人。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,秦国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。赵国危急,向齐国求救。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,然后再出兵。赵威后起初舍不得小儿子离开,但是被大臣触龙说服,把长安君送到了齐国为质。齐国便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。
有一次,齐王派使者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。赵威后还没有拆信,就问使者:“你们齐国的收成不坏吧?老百姓平安吗?齐王也还好吧?”
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,说:“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,现在您不先问齐王,却先问收成和百姓。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,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?”
赵威后微微一笑,说:“不是的。如果没有收成,怎么会有百姓?如果没有百姓,怎么会有君主?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?”齐国使者听了,一时说不出话来。
成语寓意
现代社会中的各种诱惑,对青少年有着巨大吸引力。这些目眩神迷的东西,使得他们的眼光离开了书本,身体离开了学校,注意力离开了学业,从而荒废了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,停止了前行的脚步,做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傻事。离开了知识,他们的人生永远站在了低处,永远不会了解高处的美景,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。本末倒置,涉及的问题本身应当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迷惑和判断力失误。放大局部和细节问题,轻重不分,最容易造成思维的失衡。成语告诉人们,遇到问题时,看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,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,要分轻重缓急,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节奏、有条理,而不至于本末倒置。
上一篇:红槐花能吃吗
下一篇:1美元等于多少人民币